查道(公元955-1018年),休宁有史记载中最早的名人之一。《休宁县志》介绍历代名人时,第三个便提到了他。恐怕是年代过于久远,资料匮乏,关于查道的介绍竟不足60字。只说他是县前街人,北宋端拱进士,真宗时官至龙图阁待制。他还是个文学家,曾掌编国史,有《文集》20卷传世。
近读宋史,并多方查阅资料,查道的形象才慢慢清晰和丰富起来。
查道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曾任南唐工部尚书,其父曾任宋太祖殿中侍御史,后任泉州知州。因此,查道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喜好读书写字,少年时,他写的词便广为流传。查道十分孝顺,有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汤,因正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查道亲往河中,凿冰钓鱼,终得之。查道还划破手臂用血抄写佛经,祈盼母病早日康复。
33岁那年,查道考中了进士,从此便踏上了仕途。刚开始任馆陶(今河北馆陶)尉(警察局长),没过几年,便升任遂州(四川遂宁)通判,(政务监督官)。时逢朝廷对西部官员进行考察,查道因表现突出,被通报表扬,并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州长,成了一位地方大员,这年他43岁。之后他仕途一直很顺,先后担任过宁州(今甘肃宁县)、襄州(今湖北襄樊)、虢州(今河南灵宝)的知州。其间有十年时间是在朝廷任职,曾任左正言(监察部副司长)、直史馆(国家历史馆馆员)、工部员外郎(建设部副司长)、刑部员外郎等职。55岁时,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兼任刑部郎中、吏部选事。龙图阁是宋太宗赵光义死后,专为保存他遗留的文物所建的建筑,也是一个专门研究机构。在内供职的人都有极高的身份,很受皇帝赏识,得以经常与皇帝接触。宋史载:“真宗退朝之暇,召冯元讲《易》便坐,惟道与李虚己、李行简预焉。”七年后,查道因耳聋,怕难以应对皇上,上表要求外任,得到允许,派到虢州任知州。临行,真宗亲到龙图阁为他饯行。
查道之所以能长期得到朝廷和皇帝的赏识,与其为官清廉、办事干练,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品和官风以及卓越的政绩有关。
他任馆陶尉时,一个重要任务是收税。当时州里管得很严,到时赋税收不齐,县政府的官员都要被戴枷以示惩戒。不过戴上一会,出了门官员们便纷纷自行把枷去掉,只有查道一人戴着枷下去继续催缴。他下去从不接受吃请,而且首先严查富人欠税,百姓见此,纷纷交齐了赋税。
在果州任上,有叫何彦忠的狂徒纠集二百余人造反,朝廷派人招安无果,决定派兵征剿。查道认定,他们当中的大部份人都是被胁从的,不忍心他们在征剿中玉石俱焚,决定只带几个仆从再次前往劝降。反民中有人认得他是州长,鉴于他官声不错,便说:“州长怎么会害我们?”于是相约投降,表示认罪。查道没有惩处他们,反给他们发了身份证明,让他们回家务农。朝廷接到报告,认为他处理得当,下诏对他褒奖。
就在他离开龙图阁到虢州任职的当年秋,虢州发生严重蝗灾,农田欠收。查道不等不靠,果断开官仓赈灾,广设粥棚施救饥民。同时,向灾民发麦种4000斗,让农民生产自救,终于让一万多人安全度过了灾荒。这件事很为时人所称道。
以上三件事均见于宋史。1018年5月,查道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四岁。
查道是千年以前的人,但至今在民间和网上还流传着一些他的传说。一个是查道吃枣留钱的故事。有一天,他带着仆从下乡检查工作,路遇一枣树挂满甜枣,仆从便摘了一些献给查道,查道吃后,让仆从在枣枝上挂了一串钱。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从此,查道吃枣留钱便成了一段传世佳话。还有一个是查道义救美人鱼的故事。说是在出使高丽途中,行至一海岛,发现岛边的沙滩上躺着一个妇女,他吃惊不小。想这荒凉海滩,怎会有人?当叫来船工一起细看,才发现这女人发髻纷乱,袒胸露背,肘后还生有红色的鰭,他顿时明白,这并不是人,而是一条美人鱼。当船工们要杀死这条美人鱼时,查道立即上前阻止,说:“美人鱼虽是水族,但通人性,千万不可滥杀生灵。”随即让船工把美人鱼拖入海中,美人鱼得水后,频频向查道点头释首,然后反身向远处游去。这件事传到高丽,朝鲜人盛赞大宋使节为人宽厚,不滥杀无辜,颇堪信任。查道因之十分顺利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浏览因特网,有载,在江苏泰州城内,有一株奇松。通高不过三尺,凸有双根,虬结在一起,一出地面就折向两侧,盘旋而去,矫若游龙,分别延伸有十余米。人谓“高不出檐,大蔭数亩”实属世之罕见。泰州人都把它叫作“太常松”,泰州人说这棵松是查道所植,因查道做过太常博士,所以得名“太常松”。 泰州人还说,泰州城北紫藤街还有查道故居,紫藤街上那棵紫藤也是查道手植。查道是否在泰州供过职,是否做过太常博士,史料都没有记载,这些都只能是传说。但至少可以说,泰州人现在还记着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