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06-08) 关于领取疫情防控捐赠证书的通知 (06-05) 关于同意河南省安徽商会开封会员组变更为开封分会的批复 (03-29) 关于对淮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成立党支部的批复 (01-29) 疫情紧急!河南省安徽商会发出爱心捐款捐物倡议书 (01-28) 河南省安徽商会关于疫情防控倡议书 (10-25) 关于增补徐桂峰为副会长的通知 (05-12) 关于增补赵秀永为副会长、中建五局三公司河南分公司为副会长单位的通知 (02-20) 关于加强对商会会费及会长办公会议有关规定进行调整的通知
 
首页 » 徽商文化 » 正文

徽州民歌及特色唱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8  浏览次数:1289
核心提示:徽州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人们从这些优美、抒情、快乐、激情、凄切、悲凉、具有浓郁徽韵、口

徽州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人们从这些优美、抒情、快乐、激情、凄切、悲凉、具有浓郁徽韵、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真切地感受到徽州的习俗风貌和品位情操。徽州民歌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大量风格各异的原生态民歌,它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生存习俗中一种心声情感的抒发,它是通过歌声来传播传承演唱者的想象。徽州民歌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艺术。它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乐、实、和、闯、拼等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宝库中独具徽韵特色的歌唱艺术结晶。




如《卖花线》是一首徽商们刚起步创业时的叫卖民歌,《磨米磨麦》是一首潜移默化教育下一代从小就要读书的催眠曲,《十绣鞋》流传比较广,是徽州女人借绣花的方式唱出对外出创业家人的思念,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原生态民歌,《种麦歌》是反映农民春耕生产田间地头劳动繁忙的场面,还有很多风格各异、诙谐幽默、特色鲜明的徽州原生态民歌民谣:如《牛歌》《探妹》《螃蟹歌》《灯笼红》《小菜花》《春耕忙》《搬运号子》《拉锯谣》《拜年乐》《抬新娘》《好吃鬼》《月亮咪咪笑》等一大批原汁原味的徽州原生态民歌。




每首徽州民歌都有她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原生态民歌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曲韵中,去其糟粕、编曲整理融入了新词,地域特征依然非常明显,如屯溪民歌《小石桥》就是一首新填词改编后特点鲜明、曲调优美,古朴典雅、渗透着徽剧昆腔的韵味;黟县民歌《李白到碧山》、歙县民歌《十二月花》《徽墨歌》《猜谜对歌》、绩溪县民歌《月亮起山一盏灯》《农家叹农家赞》改编整理后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和鲜明的徽韵特色。




民歌是一个民族感情与习俗的表达,民歌民谣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哼唱民歌民谣是一种最大的精神享受,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徽州民歌优美抒情、细腻委婉、热情奔放、诙谐风趣、妙趣横生,高度集中地展示了徽州人的民俗特征、人文自然景观和徽州人的精神世界,徽州民歌这颗包罗万象的明珠伴随着历史,沧海桑田,在各朝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




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口传心授。她代代相传,她扎根在民间土壤,她带着泥土芳香。徽州民歌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抢救、保护。黄山市徽州民歌传承人操明花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年来她演唱的《十二月花名》《小石桥》《徽墨歌》《牛歌》《十绣鞋》等一大批徽州民歌不仅在安徽省、市、县电台、电视台屡屡播出,而且将徽州民歌唱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唱响在山西、湖北、四川等卫视。歙县民歌手方有土生在民歌之乡苏村,他曾多次把徽州原生态民歌《卖丝线》《螃蟹歌》新填词的《计划生育好》等唱出大山、唱到省城合肥、芜湖市、黄山市等,还获过奖,他那原汁原味的演唱获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喜爱。黄山市歌手洪自立演唱的《四季探妹》是由汪继长整理编曲的。洪自立的演唱既保留了此歌的风格特点,又非常抒情,作为黄梅戏演员出身的歙县文化馆副馆长洪自立多次荣获安徽省、市歌唱比赛一等奖,他和黄梅戏演员搭档姜紫鹃对唱的徽州民歌在四省六市民俗文化节中获银奖。方利丹用方言演唱的黟县原生态民歌《送郎》情深意浓,反映了封建社会徽州新婚夫妇要离别、丈夫出去经商、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见面、新婚妻子一送再送难舍难分地送出了家门的情景。歌曲凄切扣人心弦,演唱者声腔婉转,默默把丈夫送出了门,丈夫依依不舍地走上了经商的不归之路。储福珠演唱的《黟县妇女十苦伶》,反映了在旧中国的徽州女人如果生了女儿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受家族、婆婆的欺凌,受三从四德的压迫痛苦一生。现在的妇女站在了各行各业的第一线,梦想已成现实,自强不息,当家作主。



徽州歌谣《渔梁坝 唱哈哈》中唱道:“渔梁坝水哗啦啦,乐童嬉戏打水花;彩石漂到河中央,蹦蹦跳跳似金瓜;迎来神龙飞舞呀,歌仙坝上唱哈哈。”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的重视、挖掘、抢救、保护,各地原生态民歌如雨后春笋,纷纷登场亮相,展示在各大媒体和舞台上。安徽 省徽州原生态民歌的特色唱腔“滚声——哈哈腔”枯木逢春,大放异彩。




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民歌屡屡登台,尤其是“滚声——哈哈腔”更是如鱼得水,活跃在媒体广播电视中,活跃在国家级的大型文艺晚会上。




徽州民歌“滚声——哈哈腔”古时徽州方言音韵称“花花腔”,也称“笑笑腔”,在古代徽州官话中称之为“哈哈腔”。这种唱腔,在有衬词的徽州民歌里,要求演唱者嗓音高亢、明亮、甜美、纯净,气息流畅,热情奔放,尤其到歌曲结尾处,哈哈腔翻倍延长更为歌曲添姿增色,锦上添花。它是徽州民歌演唱中最古老的徽韵特色声腔,风格独特、历史悠久、耐人寻味……




据渔梁老戏迷巴端友口述:自从有了渔梁坝后,练江水冲下坝时的哗哗水浪声,上坝妇女们洗衣服的啪啪棒槌声,孩童们在坝边玩时哈哈嘿嘿的嬉笑声,船工们在河边背纤时吆喝的劳动号子声,坝上坝下热闹非凡,浪花声、棒槌声、嬉笑声、劳动号子声,融为一体,千韵万声,先人们把它汇成了优美的歌声,进而产生了在渔梁坝一带的徽韵特色唱法“滚声——哈哈腔”。它具有久远的历史内涵和特定的地域音韵声腔特色。




传唱的老人们说,“滚声——哈哈腔”盛传在元、明朝,然而明朝戏曲在各地兴起,明朝中期徽州民歌哈哈腔被吸进徽戏、青阳腔等地方戏曲中,明朝徽商盛行全国,哈哈腔随徽商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徽商歌迷、戏迷们把徽州的民歌、徽戏唱到四面八方,被融入渗透在其他戏剧的唱腔中,成为南北方多种戏曲演唱、表演的特色招数。徽腔“滚声——哈哈腔”(花花腔、笑笑腔)影响显著、意义深远,它被多个戏曲唱腔借鉴,渗透在青阳腔等剧种里。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徽戏、京戏等戏剧的盛行,徽州民歌渐渐被冲淡,尤其是古老的徽腔徽调特色唱腔“滚声——哈哈腔”更是被人们隔代遗忘,濒临失传;微少的传唱者巴端友、毛爱香、巴晓霞等已先后去世,现仅有少数原生态歌手会唱“滚声——哈哈腔”。“滚声——哈哈腔”传承者、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歌传承人操明花,2011年首次把徽州民歌“滚声——哈哈腔”唱响在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展演的大型晚会上,得到了专家、领导们的赞赏,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个少数民族歌手的青睐,纷纷讨教学唱。




最近笔者获悉在渔梁老街古坝边上又有一位60多岁的女民歌手——唐萍会唱“滚声——哈哈腔”。有人问她什么时候会唱“滚声——哈哈腔”的,她说:“很小就会唱了,跟戏迷巴老端学的。”她觉得这种声音好听、好玩,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且她还会唱一些民间小调。作为徽州民歌的特色唱腔“滚声——哈哈腔”是徽州民歌、徽戏艺术唱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将徽州民歌和徽戏更好地传承、传播给更多的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