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06-08) 关于领取疫情防控捐赠证书的通知 (06-05) 关于同意河南省安徽商会开封会员组变更为开封分会的批复 (03-29) 关于对淮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成立党支部的批复 (01-29) 疫情紧急!河南省安徽商会发出爱心捐款捐物倡议书 (01-28) 河南省安徽商会关于疫情防控倡议书 (10-25) 关于增补徐桂峰为副会长的通知 (05-12) 关于增补赵秀永为副会长、中建五局三公司河南分公司为副会长单位的通知 (02-20) 关于加强对商会会费及会长办公会议有关规定进行调整的通知
 
首页 » 徽商学院 » 正文

家族企业该向徽商学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08  浏览次数:1221
核心提示: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年,在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从业人数、营业范围、经营行业和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在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者达70%,极盛时期人数还要多。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主,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在中国近代的十大商帮中,徽商最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的是什么?徽商不仅重视经营,而且也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更重要的是与政府关系的处理上,也就是说徽商是一群有文化有权力的商业群体。

  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年,在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从业人数、营业范围、经营行业和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在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者达70%,极盛时期人数还要多。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主,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徽商可分为“儒贾”和“贾儒”两类。所谓“儒贾”,即以经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所谓“贾儒”,即以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不论有多少差别,实质都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商人,或具有经商才干经验的文化人,是贾与儒的结合,是文和商的融合,是官与商的交融。

  那徽商是又是如何形成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的内在运行机制,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徽商从事政府垄断的商品,这就不得不需要政府这一靠山,千方百计去与政府官员套近乎搞关系;二是徽商重视子弟考取功名,走仕途之道,这自然而然使得这些考取功名的徽商子弟,反过来支持帮衬着徽商,强化徽商与政府官员间的关系;三是徽商重视子弟教育的投入,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徽商典型代表人物胡雪岩,原本是个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在我国商史当中也属罕见。

  为什么胡雪岩能够既富又贵呢?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在于他能够遵守官商潜规则。即他能够不断寻找官商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实现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对于他来说,在商言商,赚钱是最终目的,打不通的路要想办法打通,摆不平的事要千方百计摆平。当时的商人就是在如此的夹缝中寻找出路,否则不可能有所大成就。

  “朝中有人好经商”,徽商又是如何利用朝廷官员大发横财的呢?第一是通过获取某种商品的垄断经营权,而获取垄断商品经营权必须获得朝中官员的支持,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两淮盐业的龙头老大,正是封建势力对徽商关照的结果。第二是通过与收税官吏相互勾结而大肆偷税漏税,国家税收少了,但徽商和收税官员的腰包却鼓了,可谓各得其所。

  徽商经营的行业以盐业最为辉煌。清代扬州的盐商大多来自徽州,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移居的80名大盐商中,徽商占了60名,可见徽商在扬州盐业的地位和影响。

  盐商分为总商和散商。总商是由官府指派的盐商首领,一般有资重引多,办事干练的人充任。每年征课办引时,都将散商分隶于各总商的名下,又总商督征盐课,查禁私盐。朝廷有关的盐政大计也每每与总商协商,总商具有明显的半官半商性质。据记载,乾隆时,徽人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都是煊赫一时的两淮总商,而清代扬州的八大总商中,徽商就常占其四。

  两淮盐商凭借运销的垄断权和手中的雄厚资本所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剥削食盐生产者和食盐消费者而得来的。不过,由于封建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当政府对盐业政策进行调整后,即从纲法改为票法,从乾隆年间的全盛,到嘉庆初期的急剧衰败,仅20多年盐商垄断资本集团便彻底垮台。

        徽商在明清时期还热衷于广开典当铺,主要原因是风险小、获利丰厚。典商相比行商,因其经营的不是一般的商品,故不用担心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商品有积压贬值的风险。只有人求于己,少有己求于人。开当铺和买地相比,有两个优势:买地佃人得利的多少取决于年成丰歉,而典当却能旱涝保收;田地要缴得税赋越来越重,而典当税赋却要低得多。

  但不管徽商赚了再多的钱,家里没有人读书做官,也总会觉得“矮人一头”。即使最成功的徽商,还是把读书放在第一位。有钱的徽商重视子女教育,读好了书去做官,纵然没有考上,对对生意也有很大帮助。在徽州可以见到中国最强盛的宗族观念,直接表现就是大肆修建祠堂和牌坊。其中,许国牌坊、丞相状元坊、父子大夫坊、三元坊、汪氏世科坊等一座座家族功名坊,都象征读书人入仕“衣锦还乡”给家族带来的莫大荣耀。

  徽商不仅自己贾而好儒,并且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重教兴学成为一种风尚。在致富后,或者兴建书屋,购买书籍,以重金延师课子;或亲自督促子弟读书;或兴办义学,教育本族子弟;或者资助本地本族子弟参加科考;更有甚者则兴建书院或捐资书院。这种风尚历经几百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主要有几个好处:提高了徽商文化素养,经商更富理性,增强竞争力,对后世商人产生深远影响;培养的年轻人搏击官场,跻身仕途,反过来又成为徽商的政治靠山。

  徽商重视智力投资,大办教育,其经费除了官府资助和各乡捐助外,多半靠徽商捐资。捐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直接捐款;捐资购买学田作为办学的专项费用;从其捐款的祠田、祭田中提取一部分利息,作为族内子弟的学费或应试科举的费用。由于明清时期徽商重视教育投入,这一时期徽州以科及第,“以才入仕”者盛极一时。据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六县中进士的就有618名,占同时期全国进士总数1.2%。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得出,当前企业家仅靠低头做事已经不够了,需要提前做好几件重要事。第一是在民营企业投资比例不断下降、国有投资比例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家需要认清发展环境的变化,做些功课,学点政商关系学,不无必要;第二是随着2010年复杂的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加强自身修养,继续做好企业内功,打稳企业发展根基十分必要;第三是民营企业或者说家族企业面临接班潮,企业家也需要提早做好制度安排,把接班人计划提前列入企业发展战略范畴,未雨绸缪,减少因接班问题所引起得企业发展风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